孙虹是苏州大学2000级文学博士生,她因日语分数差3.5分未达校方规定成绩而无法获得博士学位。为了这三年来的寒窗苦读,孙虹一纸诉状将苏州大学告上法院,要求立即颁发文学博士学位证书。在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苏州大学最终决定向孙虹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2005年8月12日,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孙虹从法院撤回起诉。案件虽已了结,但其中也反映出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弊病。 差3.5分打学位官司 坐在笔者面前的孙虹,一身素装打扮,48岁的她显得很富态,孙虹说话时缓缓道来,但讲到关键词或关键句时却铿锵有力,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职业——教师。 1957年出生的孙虹,求学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好不容易初中毕业,没有上过高中的她以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以中文系第一名考进安徽省芜湖师范专科学院学习,几乎没有学过外语。之后,孙虹当了一名教师。6年后,孙虹在朋友、老师的鼓励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并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孙虹在无锡市江南大学文学院当了一名大学讲师。1998年,孙虹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这一头衔有四年的培养期,江苏省教委要求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培养对象“进修”,也可以作“高级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经考虑,孙虹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 2000年5月,孙虹参加了苏州大学博士生的入学考试,三门考试成绩分别为,日语74.5分、“唐宋词史”91分和“词学基本理论”93分。成绩公布后,孙虹位居榜首,顺利进入苏州大学文学院,在杨海明教授门下学习。 迈进苏大门槛的第二天,孙虹得知苏大关于授予博士学位有两个规定,其一是“关于确定小语种学位外语成绩的决定”,第三条规定,博士生小语种的外语成绩通过全国大学四级考试并达到65分方可授予相应学位;其二是“关于贯彻落实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的几点规定”,文件中写明,文科博士生必须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公开核心刊物上发表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两篇(第一作者,其中一篇必须正式发表,另一篇可为正式录用通知)或权威核心刊物发表一篇以上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或省部级教材一部(独著或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并参加省级鉴定项目一项(前2名);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并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前2名)。这两项文件分别制定于1999年6月28日与1999年12月30日,后者在文件的最后还特别强调,在此之前我校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相抵触,以本规定为准。言辞之间,可见苏大对于该文件的重视程度。 孙虹不敢怠慢,入学后的第一年,她“恶补”了一年的日语。2001年6月,孙虹顺利地通过了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得分不过距学校规定的65分还差3.5分。此后孙虹将学习重点放到了专业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从2001年底至2002年12月,孙虹完成了一部42万字的著作《清真集校注》并交与中华书局出版,同时完成32万字的博士论文《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的关系研究——以北宋词为例》。前者入选了由中华书局编订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后者则于2003年6月被苏大评为“2003年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毕业在即,2003年1月12日,孙虹向苏大学位委员会及研究生部提出“破格”授予其博士学位的申请,理由是自己已经以61.5分通过了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虽然与校方规定有3.5分之差,但自己曾在日语专业杂志上发表日语论文一篇。孙虹认为,苏大制定的合格线比国家规定线还要高出5分,这个学位成绩考核标准已经超出了苏大博士生所能提高的极限。孙虹还提出,其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学外语,剩下的时间她必须投入到专业研究中去,不可能在读博期间把时间全部花在外语上,而且她的专业研究成果显著,在专业这方面可谓是大大超出了校方对专业的考核要求。 2003年6月25日,苏大发文,“关于授予2003届毕业研究生孔东等71人博士学位的决定”,孙虹的名字赫然在目,并且孙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学位论文的称号,依照规定,只有获得了博士学位,才可能参评该奖项。6月26日,孙虹被通知参加苏大2003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孙虹认为,经过这一系列合法程序她已经被苏大“破格”授予了博士学位。然而就在领取学位证时,孙虹却被告知其外语成绩没有通过考核线,博士学位证被扣,不予颁发。 2005年6月22日,孙虹多次奔走无效,只得将苏大告上法庭,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案。 “未达标者”不止孙虹一人 孙虹曾多次“上书”国务院学位办,该办分管学位的一位副主任看了材料后曾对孙虹说,苏大处理欠妥。孙虹说,因为对待“两个文件”的态度偏差太大,苏大流失了很多专业知识深厚,但外语不太好的人才。与她一届的有两位教授,一位的论文还曾发表于“新华文摘”,但因为外语没达到65分,提前离开了。 3.5分意味着什么?被问及这个问题,孙虹显得有些无奈,在她眼里,3.5分就是没达标,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必须申请“破格授予”。 “我是2000级最好的文学博士。”孙虹说,“但就是迈不过5分这个槛儿。”其实迈不过这个槛儿的人又何止孙虹一个,同级的同学因为外语成绩不合格的走了不下十个人。孙虹说,考核博士学位授予好像成了考核外语成绩,外语好就能当博士?“如果我根本就不够格当博士,我会知趣地离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理直气壮地打官司。” 什么叫博士? 美国有个流行的笑话,博士是什么?博士就是在越来越小的知识领域懂得越来越多的人。这是个笑话,也是个真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博士更应该看重其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的建树和造诣。 据专业人士介绍,美国博士学位制度是在19世纪借鉴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和英国学士培养模式而发展建立起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博士学位。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机制可以用“宽进严出”四个字形容,关键字也只有四个字,“研究能力”。美国整个博士生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强,一开始就强调博士的研究性,博士研究生必须做论文,期限是七年,而且论文强调原创性。 目前,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达12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有资料表明,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能取代质量的提高,博士生学位授予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内业界热议的话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陈伟以及贺文响两位学者曾撰文探讨此问题。两位认为,我国学位条例中对博士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也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首要标志。另有学者表示,翻看国外各大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授予有关规定,无一不是强调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我并不是说外语不重要。”孙虹说,“掌握外语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50年代生人的一个硬伤。我相信,外语教育会越来越进步,代代都会有所进步。但对外语的要求要符合实际情况,据我所知,整个江苏省只有苏大一家在博士学位授予条件中对外语设限。60分就通过了国家线,而65才达到苏大线。” 孙虹翻看了有关学位授予的法律条文,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未对博士学位授予时的外语成绩作出限制。 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制度始于1986年。考试设立之初,教育及考试主管部门并未附带四级考试证书要与学位证书“挂钩”的要求。而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因为当时还没有设立外语等级考试制度,也就不存在要求二者挂钩的问题。从1986年起,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学位证书和外语四级证书挂钩的办法。 博士学位取得引发思考 2005年8月12日下午,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对该案准备开庭审理。可就在开庭前的一个小时,法院突然接到了孙虹的撤诉申请,原来在开庭前一天,苏州大学经过讨论决定还是授予了她博士学位。 该案最终是以比较圆满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孙虹也拿到她应有的博士学位。 该案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今年以来,北京高校中曾有教授以一种相对激进的方式,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公开说“不”。 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是中国油画界大师级人物,2000年,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回国定居。由于政治、外语两大成绩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今年年初他愤然提出辞职。 法院的研究生情况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似乎突然进入了一个高学历消费时代。这在许多行业里已有所表现,尤其是对于近年来有过求职经历的人而言,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以下这种现象已不鲜见:一些纯粹事务性的工作岗位,求职者也被要求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报考2005年硕士研究生人数为117.2万人,比2004年增加22.7万人,增幅24.1%。这是自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有60.5万人报名,占报名总数的51.6%。 近两年来,全国法院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法官学历层次,也在大力推广研究生教育,以期望通过系统化的法学院正规培训达到提升现有法官水平的目的。比如像苏州地区法院,就明确要求到2007年,法院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要达到10%的水平,而这些硕士研究生也将会成为法院审判的栋梁。 但这些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呢?他们的情况和孙虹又有区别吗? 笔者为此专门走访了一些法院系统正在就读的研究生。 苏南某法院民一庭的一位庭长介绍说:“现在法院招进来的都是硕士研究生,这给自己的压力不小,自己虽然也是科班出身,但知识结构已经老化了,因此现在去读硕士,一方面为了学历,一方面为了学点真本领。” “到了学校就希望能够学到一些东西,但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还不如本科生。一个研究生班近150个人。原来自己读本科的时候一个班级才50个人。如今已经读了快两年了,班级里面同学的名字都还没能叫出。更别指望每学期只上四、五天课的老师能认出下面黑压压一片同学了。要老师带这么一大帮人去搞研究,也着实难为他了。” “去年确定了导师,一年下来只见过导师两次,而且还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见的面。” 研究生招生过快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调查显示,中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不包括带的硕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对于硕士研究生导师而言,这一数字就更高。 “应该减少学生指标,重点培养师资。”一大学教授说。“现在的老师天天上课,带的学生多,科研任务又重,整天疲于奔命。” 苏北某法院研究室的一位主任告诉笔者:“每学期集中学习的时间本来就少,基本只有一个半月,但每次安排最多的却都是英语课,对于学员来说,每学期考试前复习最认真的就是英语,不背不行。到第二学年快结束时,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统考,如果成绩达不到70分,就甭想拿到学位,拿不到学位回单位也没法向领导交代。这前两学年的精力就都花在了英语上,真正应该多看看的法律书倒是没有看上几本。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重视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科研选题的研究。” 一位言辞激进的受访者表示,对非外语专业的考生来说,外语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业基础课,甚至连基础课都不算,但学校却把外语的位置提得很高,计划经济时期不学或者少学外语固然不对,但现在什么都考外语显然也是一种极端做法,既不符合经济学分工要求,也忽视了由于对外开放(外国人学中文)、科技进步、英汉翻译机器发展,外语已越来越不成为一种障碍这样一种现实。过分强调外语学习,往往容易忽视了研究课程的学习。 孙虹是苏州大学2000级文学博士生,她因日语分数差3.5分未达校方规定成绩而无法获得博士学位。为了这三年来的寒窗苦读,孙虹一纸诉状将苏州大学告上法院,要求立即颁发文学博士学位证书。在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苏州大学最终决定向孙虹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2005年8月12日,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孙虹从法院撤回起诉。案件虽已了结,但其中也反映出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弊病。 差3.5分打学位官司 坐在笔者面前的孙虹,一身素装打扮,48岁的她显得很富态,孙虹说话时缓缓道来,但讲到关键词或关键句时却铿锵有力,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职业——教师。 1957年出生的孙虹,求学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好不容易初中毕业,没有上过高中的她以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以中文系第一名考进安徽省芜湖师范专科学院学习,几乎没有学过外语。之后,孙虹当了一名教师。6年后,孙虹在朋友、老师的鼓励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并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孙虹在无锡市江南大学文学院当了一名大学讲师。1998年,孙虹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这一头衔有四年的培养期,江苏省教委要求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培养对象“进修”,也可以作“高级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经考虑,孙虹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 2000年5月,孙虹参加了苏州大学博士生的入学考试,三门考试成绩分别为,日语74.5分、“唐宋词史”91分和“词学基本理论”93分。成绩公布后,孙虹位居榜首,顺利进入苏州大学文学院,在杨海明教授门下学习。 迈进苏大门槛的第二天,孙虹得知苏大关于授予博士学位有两个规定,其一是“关于确定小语种学位外语成绩的决定”,第三条规定,博士生小语种的外语成绩通过全国大学四级考试并达到65分方可授予相应学位;其二是“关于贯彻落实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的几点规定”,文件中写明,文科博士生必须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公开核心刊物上发表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两篇(第一作者,其中一篇必须正式发表,另一篇可为正式录用通知)或权威核心刊物发表一篇以上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或省部级教材一部(独著或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并参加省级鉴定项目一项(前2名);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并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前2名)。这两项文件分别制定于1999年6月28日与1999年12月30日,后者在文件的最后还特别强调,在此之前我校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相抵触,以本规定为准。言辞之间,可见苏大对于该文件的重视程度。 孙虹不敢怠慢,入学后的第一年,她“恶补”了一年的日语。2001年6月,孙虹顺利地通过了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得分不过距学校规定的65分还差3.5分。此后孙虹将学习重点放到了专业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从2001年底至2002年12月,孙虹完成了一部42万字的著作《清真集校注》并交与中华书局出版,同时完成32万字的博士论文《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的关系研究——以北宋词为例》。前者入选了由中华书局编订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后者则于2003年6月被苏大评为“2003年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毕业在即,2003年1月12日,孙虹向苏大学位委员会及研究生部提出“破格”授予其博士学位的申请,理由是自己已经以61.5分通过了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虽然与校方规定有3.5分之差,但自己曾在日语专业杂志上发表日语论文一篇。孙虹认为,苏大制定的合格线比国家规定线还要高出5分,这个学位成绩考核标准已经超出了苏大博士生所能提高的极限。孙虹还提出,其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学外语,剩下的时间她必须投入到专业研究中去,不可能在读博期间把时间全部花在外语上,而且她的专业研究成果显著,在专业这方面可谓是大大超出了校方对专业的考核要求。 2003年6月25日,苏大发文,“关于授予2003届毕业研究生孔东等71人博士学位的决定”,孙虹的名字赫然在目,并且孙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学位论文的称号,依照规定,只有获得了博士学位,才可能参评该奖项。6月26日,孙虹被通知参加苏大2003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孙虹认为,经过这一系列合法程序她已经被苏大“破格”授予了博士学位。然而就在领取学位证时,孙虹却被告知其外语成绩没有通过考核线,博士学位证被扣,不予颁发。 2005年6月22日,孙虹多次奔走无效,只得将苏大告上法庭,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案。 “未达标者”不止孙虹一人 孙虹曾多次“上书”国务院学位办,该办分管学位的一位副主任看了材料后曾对孙虹说,苏大处理欠妥。孙虹说,因为对待“两个文件”的态度偏差太大,苏大流失了很多专业知识深厚,但外语不太好的人才。与她一届的有两位教授,一位的论文还曾发表于“新华文摘”,但因为外语没达到65分,提前离开了。 3.5分意味着什么?被问及这个问题,孙虹显得有些无奈,在她眼里,3.5分就是没达标,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必须申请“破格授予”。 “我是2000级最好的文学博士。”孙虹说,“但就是迈不过5分这个槛儿。”其实迈不过这个槛儿的人又何止孙虹一个,同级的同学因为外语成绩不合格的走了不下十个人。孙虹说,考核博士学位授予好像成了考核外语成绩,外语好就能当博士?“如果我根本就不够格当博士,我会知趣地离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理直气壮地打官司。” 什么叫博士? 美国有个流行的笑话,博士是什么?博士就是在越来越小的知识领域懂得越来越多的人。这是个笑话,也是个真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博士更应该看重其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的建树和造诣。 据专业人士介绍,美国博士学位制度是在19世纪借鉴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和英国学士培养模式而发展建立起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博士学位。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机制可以用“宽进严出”四个字形容,关键字也只有四个字,“研究能力”。美国整个博士生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强,一开始就强调博士的研究性,博士研究生必须做论文,期限是七年,而且论文强调原创性。 目前,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达12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有资料表明,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能取代质量的提高,博士生学位授予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内业界热议的话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陈伟以及贺文响两位学者曾撰文探讨此问题。两位认为,我国学位条例中对博士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也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首要标志。另有学者表示,翻看国外各大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授予有关规定,无一不是强调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我并不是说外语不重要。”孙虹说,“掌握外语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50年代生人的一个硬伤。我相信,外语教育会越来越进步,代代都会有所进步。但对外语的要求要符合实际情况,据我所知,整个江苏省只有苏大一家在博士学位授予条件中对外语设限。60分就通过了国家线,而65才达到苏大线。” 孙虹翻看了有关学位授予的法律条文,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未对博士学位授予时的外语成绩作出限制。 国家外语等级考试制度始于1986年。考试设立之初,教育及考试主管部门并未附带四级考试证书要与学位证书“挂钩”的要求。而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因为当时还没有设立外语等级考试制度,也就不存在要求二者挂钩的问题。从1986年起,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学位证书和外语四级证书挂钩的办法。 博士学位取得引发思考 2005年8月12日下午,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法院对该案准备开庭审理。可就在开庭前的一个小时,法院突然接到了孙虹的撤诉申请,原来在开庭前一天,苏州大学经过讨论决定还是授予了她博士学位。 该案最终是以比较圆满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孙虹也拿到她应有的博士学位。 该案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今年以来,北京高校中曾有教授以一种相对激进的方式,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公开说“不”。 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是中国油画界大师级人物,2000年,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回国定居。由于政治、外语两大成绩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今年年初他愤然提出辞职。 法院的研究生情况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似乎突然进入了一个高学历消费时代。这在许多行业里已有所表现,尤其是对于近年来有过求职经历的人而言,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以下这种现象已不鲜见:一些纯粹事务性的工作岗位,求职者也被要求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报考2005年硕士研究生人数为117.2万人,比2004年增加22.7万人,增幅24.1%。这是自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有60.5万人报名,占报名总数的51.6%。 近两年来,全国法院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法官学历层次,也在大力推广研究生教育,以期望通过系统化的法学院正规培训达到提升现有法官水平的目的。比如像苏州地区法院,就明确要求到2007年,法院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要达到10%的水平,而这些硕士研究生也将会成为法院审判的栋梁。 但这些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呢?他们的情况和孙虹又有区别吗? 笔者为此专门走访了一些法院系统正在就读的研究生。 苏南某法院民一庭的一位庭长介绍说:“现在法院招进来的都是硕士研究生,这给自己的压力不小,自己虽然也是科班出身,但知识结构已经老化了,因此现在去读硕士,一方面为了学历,一方面为了学点真本领。” “到了学校就希望能够学到一些东西,但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还不如本科生。一个研究生班近150个人。原来自己读本科的时候一个班级才50个人。如今已经读了快两年了,班级里面同学的名字都还没能叫出。更别指望每学期只上四、五天课的老师能认出下面黑压压一片同学了。要老师带这么一大帮人去搞研究,也着实难为他了。” “去年确定了导师,一年下来只见过导师两次,而且还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见的面。” 研究生招生过快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调查显示,中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不包括带的硕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对于硕士研究生导师而言,这一数字就更高。 “应该减少学生指标,重点培养师资。”一大学教授说。“现在的老师天天上课,带的学生多,科研任务又重,整天疲于奔命。” 苏北某法院研究室的一位主任告诉笔者:“每学期集中学习的时间本来就少,基本只有一个半月,但每次安排最多的却都是英语课,对于学员来说,每学期考试前复习最认真的就是英语,不背不行。到第二学年快结束时,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统考,如果成绩达不到70分,就甭想拿到学位,拿不到学位回单位也没法向领导交代。这前两学年的精力就都花在了英语上,真正应该多看看的法律书倒是没有看上几本。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重视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科研选题的研究。” 一位言辞激进的受访者表示,对非外语专业的考生来说,外语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业基础课,甚至连基础课都不算,但学校却把外语的位置提得很高,计划经济时期不学或者少学外语固然不对,但现在什么都考外语显然也是一种极端做法,既不符合经济学分工要求,也忽视了由于对外开放(外国人学中文)、科技进步、英汉翻译机器发展,外语已越来越不成为一种障碍这样一种现实。过分强调外语学习,往往容易忽视了研究课程的学习。 |
标签: |
上一篇:购买无批准手续村房合同被判无效 |
於峰律师 1995年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毕业后即从事律师工作至今,现为江苏公大律师事务所主任。 本人做事沉稳,分析法律透彻,考虑问题全面。本人在外商投资、房地产、合同、公司等法律领域中积累了大量的办案经验,特别是在房地产法律领域。本人争取在苏州涉外法律和房地产法律领域做出生效。 预约电话:13052808208 |